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省级、州级、县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示范带动各村稳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抓产业筑牢发展基础。坚持“一县一业”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发展百香果、中药材、油茶等主导产业,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2022年,全县百香果种植达6.1万亩,实现产值7.72亿元,惠及17815户;种植中药材12.85万亩,覆盖带动3.75万户;种植油茶15.43万亩,覆盖带动2.24万户。
抓人才强化智力支撑。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培训,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人才乡村聚集。推进人才“组团式”帮扶和“传帮带”,着力培养乡土农技能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引进教育医疗等专家型人才7名,采取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等柔性方式引进重点支援人才34人,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391人,定向培养技能人才518名。
抓文化活跃精神阵地。重视文化塑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引导234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87个,开展文化进农村送戏下乡演出63场,公益电影下乡2558场次,红白理事会、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并发挥作用。
抓生态守牢环保底线。稳步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户厕建设,创新推进乡村庭院美化行动,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成垃圾收集点1048个,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套,开展乡村庭院美化12534户。
抓组织促进基层治理。坚持把加强基层战斗堡垒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持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规范执行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提升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组建“寨管委”510个,提升网格化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