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育肥牛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近年来,黄平县一碗水乡以“建强一个阵地,用好一个平台,坚持‘两条腿’走路”的“112”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狠抓中药材种植和肉牛养殖两大产业。该镇水淹塘村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肉牛养殖产业,将发展肉牛养殖作为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水淹塘村马良坡养殖小区,养牛大户、村致富带头人易小彦正在忙碌着清扫牛舍、投喂牛食、观察牛况。300余平方米的家庭式农场在她的精心管护下,整个牛舍宽敞明亮,干净卫生,一头头黄牛体壮高大膘肥,毛色光亮顺滑,悠闲地吃着草料。一天两顿按时按量投料喂食,把精力投入在牛舍里与牛为伴,是易小彦和丈夫王彬的工作常态。
“我觉得养牛这个产业很有前景,我现在喂有140多头的育肥牛,按照现在效果来看,我们养100多头牛一年也是有21万元左右的纯利润。”易小彦算着自己的家庭“牛账”心里美滋滋的,她说在家养牛不仅可以照顾孩子还能与爱人一起奋斗,家庭事业两不误,很划算。“前段时间我们又和县里签订了合同,准备喂30头海福特母牛,要在源头上保证牛源的供给,将家庭农场产业做大做强。”易小彦笑呵呵地说。
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养殖户不断增加,家庭农场养殖是水淹塘村肉牛养殖的主要推行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合作社+能人”“支部+党员+农户”模式,围绕饲草资源作好养牛文章,紧盯肉牛产业发展方向,以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为骨干,把肉牛产业作为全村主导产业,推动养殖户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
张梅既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养牛示范带头人。
2014年,为发展养牛产业,张梅带头先行先试,她改造猪圈、牛圈用于养殖肉牛近百头,当年获利20余万元。她主动向村民传授买牛、防疫、饲养经验,积极动员村民养牛,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发展起了肉牛养殖。2022年,全村养牛户已发展到25户,其中50头以上规模养殖达5户。全村肉牛年存栏量达1020头,出栏量达1260头,总产值2040万元,预计实现利润510万元,养牛户户均纯收入达25万元。
近年来,黄平县委、县政府支持水淹塘村100万元用于修建水、电路,同时争取到项目资金300万元;协调、对接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部门给予村里资金支持,累计超过1000万元。
下一步,水淹塘村将修建多个家庭肉牛养殖中小型农场,解决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用地困难,还能通过收取租金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在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中,带领村民群众走上了一条养殖致富的“牛”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