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沪上白领返乡当“牛倌”

发布时间: 2023-02-05   作者: 陈丹 王军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王声锦

金融投资经理吴国邦辞职回黎平老家带领乡亲振兴乡村

  2月4日,立春。山间轻拂的风捎来春的气息。

  黎平县永从镇传洞村,80后“牛倌”吴国邦迈开了忙碌的脚步。

  新年的第一步,吴国邦迈得不小:通过自筹和申请项目资金启动了改造和修缮凤凰山养殖场项目,计划打造成养殖500头肉牛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项目共分两期,总投入500万元左右。

  这对2019年才入行的他而言,是机遇,也是搏击。

  “政策机遇和产业发展形势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鼓“牛气”,使“牛劲”,谋“牛事”,吴国邦眼中有光,脚下有力。

  戴着眼镜,讲话条理清晰,吴国邦散发着书卷气。从小刻苦求学,一路读到华东理工大学,从小到大他都是村民眼中的优秀人才。

  “算得上是大家眼中的白领吧。”担任过上海亚汇金融集团投资经理的吴国邦,拿过30余万元的年薪。

  飞得再高,飞得再远,吴国邦不忘家乡。每年春节,他回到小山村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与父老乡亲。也在蜿蜒的山路上,在不断变化的村寨中,在一次次与村干、村民们的摆谈中,重新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

  “缺产业带头人。”传洞村党支部书记陆信昌每次与吴国邦聊家常,都流露出了想让他回乡带动群众致富的想法。

  如一颗小石投进了平静的心湖,层层涟漪荡漾开来,吴国邦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选择回乡不是一时冲动。”2018年底,30岁的吴国邦返乡。回来,有为解家乡发展之困贡献一份力量的真心,更有在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干一番事业的雄心。

  不当白领当“牛倌”,吴国邦挽起裤腿养起了牛。

  “看到六背山绿草如茵的牧草资源,我的脑海里就萌生了两个字——养牛。”吴国邦说,家乡有养牛的传统,全县天然草场达47万多亩,培育了“黎平黄牛”品系,多年来,“黎平小黄牛”名声在外。

  2019年,吴国邦创办黎平真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着手喂养了50头小黄牛。从此,他一头扎进了“牛事”里,从拉草、备料都要学的“门外汉”一路成长为掌握黄牛繁育、治疗、防疫、配种等养殖技术的“牛专家”。

  2022年,养牛走上新台阶。他组建了黎平县孺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牛舍扩建至1200平方米,存栏增至360头,基地产值达700余万元,就近解决了48名村民就业,直接惠及农户180人增收。

  “返乡创业当‘牛倌’,就是想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点力量。”谈及合作社的取名,吴国邦这样说。

  再过10多天,凤凰山养殖场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就完工,预计可养殖肉牛200头。铆足“牛劲”的吴国邦说:“将依托东西部协作和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利好政策,搭乘全县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东风’,带动传洞村和豆洞村100多户群众加入‘黎平黄牛’养殖产业,将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手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寄语广大青年: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

  从大城市到边远山村,从白领到“牛倌”,80后吴国邦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青春答卷。从养几十头牛到养几百头牛,从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到解决48人直接就业、带动180人增收,吴国邦乘着发展东风,抓住政策机遇,善用资源,一路挥洒勤奋的汗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变化翻天覆地,迸发蓬勃发展活力的贵州,一大批富有创新创造意识,有头脑、有闯劲、有干劲的青年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勇担当、挑大梁、当主角,不断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