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迈向新生活—— 岑巩县“抓典型·树标杆”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3-01-31   作者: 杨琳 吴勇 吴代琴 冉程 吴正东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雪慧

  自乡村振兴开展以来,岑巩县以“抓典型·树标杆”为总要求,各乡镇不断在“党建引领、文化服务、就业扶持、社区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实现群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平庄镇:

  农贸市场改造惠民生

  以前没有固定摊位,大家都是早早抢占好的摊位;以前没有棚顶,遇到刮风下雨下雪天,又要撑伞又要卖货很不方便。

  如今走进平庄镇农贸市场,只见明亮通透的市场,采购通道洁净平整,各类摊位分布有序,来往的顾客络绎不绝。

  “我赶集卖水果十多年了,现在好了,有了摊位有了棚顶,现在冬天卖水果不怎么挨冻了,也不用自己搭简易雨棚,方便省事多了,客流量也多了。”新春的农贸市场格外热闹,在空隙中偶尔与摊主交流,他们都啧啧称赞,政府还给临时商贩提供免费摊位呢。

  为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平庄镇经过一年的资金筹措,采取分步实施,对市场摊位设施、屋顶、污水排放、公共厕所等进行全面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市场环境,增强了市场服务功能,更加便捷了群众和商贩。同时,还增设了免费摊位,解决本地农户自产自销问题。

  “谁都希望家门口有一个干净、整洁、便利、舒适的农贸市场。”家住平庄镇农贸市场旁的易大叔说,改造以前存在地面不平、雨天积水、垃圾乱丢乱堆、小贩抢占商铺门前摆摊、摊位拥堵等问题。

  农贸市场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是情系民生工程的有效载体。平庄镇坚持以文明创建工作助推民生福祉,农贸市场如期完成升级改,点亮了一方群众生活,在新年里十分抢眼。

  此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共建有96个摊位,新建彩钢棚顶2308平方米,改造公厕1座,新增分类垃圾桶3个及其他配套设施6个。现在农贸市场采取特色产品分区,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加规范化、智慧化、安全化、便民化的服务。

  凯本镇:

  “三抓三提”推进示范村创建

  抓党建强班子,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凯本镇平牙村按照建好一个综合服务站、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个寨管委工作展示区、一个院坝协商工作展示区的“四个一”打造全镇党群共商共治示范村点。

  把1名大学生2名致富带头人1名退役军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同时,制定平牙村村“两委”工作责任清单、民主决策制度和群众议事流程等制度,形成统一协调、运转有序的高质量村级团队,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

  抓治理强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整合平牙村网格内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寨老乡贤力量15人,让其担任副网格长,按照“两人一格、共同履职”的要求,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平牙村村民自治制度,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按照村“两委”领导、村民自治的原则,成立法治宣传、红白喜事、环境卫生、土地整治、隐患排查、纠纷调解、产业发展、疫情防控等管事组织,全面织牢农村基层治理网络,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形成群防群治良好局面。自网格化管理运行以来,共落实代办服务468次,政策帮扶400多户,化解矛盾纠纷34起。

  抓产业强特色,提升群众发展力。高水平谋划,为群众幸福“加速”。通过“支部引领+群众参与”的模式,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庭院经济”,家家形成“微果园”“微菜园”,立足田园风光、生态资源等优势,打造以休闲农业、农耕体验等为主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供给体系。借助特色乡村田园建设契机,动员本村各类乡贤人士投身到本村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通过承接人居环境提升、道路建设、河道维修、杂稻制种等项目,吸纳闲置劳动力,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2022年,带动平牙村群众务工3600余人次,实现农民增收160余万元。

  大有镇:

  “四个强化”打造“幸福小区”

  强化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坚持以社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支部领导、党员共管、服务联动”为目标,推动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共建。按照“社区+网格+楼栋”模式,将社区相邻居民楼划分为一个网格单元,明确每名社区“两委”党员干部分别负责1个网格,并在每栋居民楼中选举产生1名楼栋长共同参与楼栋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已配备网格员8名,楼栋长14名。

  强化文化服务,提升居民精神面貌。深入推进社区“七个一”文化体系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戏台、一个活动室、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引导搬迁群众有序适应城镇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完成文化活动室、图书馆、舞蹈室、感恩宣教室、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的建设;组建社团表演、电影放映、健身协会等群众文体活动团队11支,组建文化志愿队伍1支,开展感恩教育、普法教育、市民意识培训30余场次,文艺演出18场次,覆盖搬迁群众8000余人,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就业扶持,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按照“联园区、接产业、促就业”总体思路,建立健全搬迁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精准提供就业服务,促进社区全员劳动力稳岗就业。积极推动搬迁群众居家就业,不断促进群众就地创业就业。实现就业1874户3790人(含自主创业1349人),其中省外就业2046人、县外省内就业305人、县内就业1439人,如今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强化社区治理,构建和谐美丽社区。抓实“三社联动”项目建设,统筹协调社区“两委”、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综治中心、社工服务站等治理服务机构;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敬老爱老委员会、文体文化委员会、儿童发展委员会等社区社会组织10余个,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

  注溪镇:

  “四+”模式建美丽家园

  “乡土文化+现代元素”。充分挖掘思州文化、思州战鼓文化、农耕文化等方面资源,在房屋修建、庭院美化和群众议事点等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融入图案、农耕文化元素,着重突出乡土文化与特色田园乡村融合。同时,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共实施农村消防、污水处理、卫生厕所、弱电改造、稻文化科普长廊等项目,共覆盖群众610余户2520余人,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工巧匠+专业人才”。充分利用村寨拥有传统手艺的木匠、石匠等工匠资源,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发动村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带动各类农村工匠就近就业100余人,实现增收120余万元,达到群众就业增收和乡村建设质量保障双赢目标。同时,与贵州大学勘察设计院合作,结合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实际,精准设计特色村庄规划和特色产业规划,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组织引领+群众主体”。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原则,通过院坝协商等方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以“项目资金+自筹资金”融合资金131.5万元,实施宜居农房建设项目,共覆盖五个村民小组179户749人。同时,改造提升思州柚特色产业,实施思州柚土壤改良200亩和品种改良50亩,带动果农改良品种400余亩,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内部资源+外部资金”。整合乡村振兴衔接、制种大县奖补、省级示范补助等资金,强化村庄文化广场、人行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开展房屋改造、房前屋后美化等工作。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争取佛山市三水区资金支持乡村建设。目前,整合投入建设资金2281万元,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45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4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59万元,实施项目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