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选代表:让油茶成为乡亲们的致富产业
袁昌选作为州人大代表,同时也是天柱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油茶栽培基础研究,积极推广油茶科学种植,义务为种植户提供科技服务,足迹遍布贵州全省各地,使“生态茶果”真正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金果”。
2000年初,袁昌选带领团队毅然承担起油茶引种与大树嫁接换种改良工作。其间,他带着团队先后主持、协作完成多项试验,选育油茶良种,取得喜人成果。如今,天柱县进入盛产区的油茶良种林分平均亩产油达到30公斤左右,油茶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20多年来,袁昌选率领团队坐班车、租客船,翻山越岭穿梭在全县18万亩老油茶林中……
“2003年之前,天柱县老油茶林多点观测结果亩产油不足5公斤。那几年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拯救全县18万余亩低产老油茶林,提高油茶产量。”袁昌选告诉记者,由于老油茶林产量低、茶油价格低,当地群众种植与管护的积极性不高,油茶产业被百姓当作“漏水财”来捡,但自己没有放弃研究。
“乡亲们有种植油茶的习惯,但是由于不懂技术,导致收益不高。而我是他们口中的油茶土专家,必须要尽力去做好全域服务,让乡亲们发展好产业,让油茶变成他们发家致富产业之一才行。”袁昌选说,他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油茶标准化种植技术,累计培训农村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培养了近300名嫁接能手,还探索培养了一批油茶职业农民。
不仅如此,袁昌选主持和协作完成“油茶标准化栽培与矮化控冠技术研究”“全国油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国油茶优良品系区域化试验”等课题10余项,领衔完成生产项目20余项。与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合作的“油茶拉枝扩冠早实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林业科研项目,实现5年生油茶林亩产油28kg、7年生林亩产油突破40公斤的国内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入选国家林业局“十二五”林业科技成果库,并在全省油茶产区广泛推广应用。
如今,油茶产业现已成为支撑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天柱县也成为“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突出的工作业绩,让袁昌选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先进工作者”“首届黔东南突出贡献人才奖提名者”等荣誉称号,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他还当选黔东南州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贵州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州两会上,袁昌选计划为我州油茶加工贮存能力与油茶收储交易中心建设工作提出相关建议。同时,他也认为,随着油茶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张,茶籽产量仍将同步增长,经预测,全州新建油茶林基地全部进入盛产期后茶籽产量将达到12万吨。
李志刚委员: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黔东南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系统将如何发力?为此,记者专访了州政协委员、州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志刚。
李志刚表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州科技局把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在李志刚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和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申报了省级课题形成新的专利。
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电解液的研发和生产。经过日常的调研走访,州科技局为该企业争取到了700万元的金融贷款支持,同时配套获得了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资金支持70万元,为企业启动年产30万吨电解液一体化项目提供强有力支撑。
“因为这个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就不需要资产的抵押或者担保,这个对企业来讲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利好。然后省科技厅根据我们反映的情况,给他提供这个成果转化方面的专项资金70万元。”李志刚说。
李志刚表示,过去的一年,州科技局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对全州纳入高新企业培育库的潜在企业目录,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培育方案,班子成员按照16个县市分片负责,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合作桥梁,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
科技局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带着企业家走进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二是带着科学家走进企业。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来破解他们的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州科技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一些关键核心指标实现了大幅的跨越和提升。去年,全州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达到52家,全州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91家。
“我们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达到126%,这个数据在全省排在第一位;我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23年也有望达到120亿元,这个增速是连续两年排在全省第一,我们技术合同成交额,2023年首次突破30亿元。”李志刚介绍说。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州明确要加快构建以工业和旅游为重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州科技局针对玻璃产业做了广泛调研,摸清了全州涉及玻璃材料方向专业的专家人才,下一步结合州内的几家玻璃企业的一些技术需求,打造创新平台。
“创新需要人才。我今年的提案是,围绕玻璃产业打造州级的研发平台,各级部门要加大支持的力度,比如财政部门每年设立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来支持我们实验室的建设,人社部门要针对我们玻璃行业的人才需求,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李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