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打码数量、日产和月产量、实时库存、月生产计划达成率、日开工确认人数......走进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的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集成智慧展厅,整个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最新动态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推动新型工业化,如何擦亮经济发展“底色”,实现追“新”和逐“绿”?近日,记者来到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感受到了台江一路追新逐绿、延链减碳,势不可挡,挺近工业转型“新赛道”。
春节将至,室外的寒冷还未褪去。而在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新设备、新技术一应俱全,工厂内机器轰鸣,一片火热景象。一箱箱供爱玛、雅迪等品牌电动车的专用蓄电池被打包发出。
“你知道吗?大街小巷每10辆电动自行车,就有7辆是天能提供的电池,而天能贵州台江生产基地,每分钟能产出195只电池。”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阮安广告诉记者,天能生产的铅蓄电池主要发往四川、重庆,还有湖南、广西、江西、广东,即使每天满负荷生产铅蓄电池,市场依旧供不应求。
“2023年,我们研发投入1.12亿元,数字化智能制造投入1.2亿元,自动化技改项目投入6500万元,完成14项科研项目。”阮安广饶有兴致地介绍到,智能工厂、智能化升级的改造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建成了大数据集成智慧展厅,推进数字天能稳步发展。
2023年,天能台江生产基地电池产量4025万只,同比增长12.7%,销售同比增长15.8%;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13%。
据工信部公示的“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与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与此同时,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园区。
然而就在几年前,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还因为“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铅生产企业,被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整改。
为了整改园区的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台江关停了园区内5家再生铅企业,占据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成为当年全州生产总值唯一负增长的县市。上游企业关停,也意味着园区内已成链条的铅蓄电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有断“链”之险。壮士断腕后的台江随即开始了产业升级、腾笼换鸟,对关停企业进行重组,同时引入技术水平更高、产业规模更大的生产企业。
“腾笼换鸟”让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2021年后引进的再生铅转型升级标杆企业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块块废旧铅蓄电池在公司的自动化设备中变成了再生铅,产品不出园区,就可以销售到下游企业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企业生产的铅有70%左右都在天能公司消化了,天能回收的废旧蓄电池与含铅固废也卖给我们,双方实现互利共赢。”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星说,2023年完成产值24.31亿元,建设的二期项目已经投产。
随着一大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落地生产,台江县以建设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园区为契机,全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依托龙头企业推进涉铅企业兼并重组、技改升级的基础上,补齐和延伸上下游及配套产业链条,构建发展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真正实现铅蓄电池生产与回收循环利用。
“园区内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7.52亿元,同比增长34.22%,被确定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杨明婧介绍。
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发展,大力发展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产业。这个目标让我们倍感振奋”阮安广介绍,天能作为铅酸动力电池全球规模第一和全球技术领先企业,而贵州台江作为集团布局大西南的桥头堡,必将承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的重任。2024年的目标计划是力争产量4600万只,实现产值40亿元。
台江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底线,坚持链式思维,重点瞄准铅蓄电池生产制造及其配套产业持续发力,积极引进和服务塑壳、隔板、纸箱包装、制酸及电子废弃物处置等企业入驻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努力塑造循环经济发展新优势,奋力在2024年实现百亿级园区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