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份职业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10月17日,二十大代表、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秀祥接受记者采访
刘秀祥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用实践不断地探索“育新人”这个课题。
孝子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故事曾经感动无数人。不少人想给这个贫寒却孝顺的小伙子提供经济上的资助,但被刘秀祥拒绝了。反而,刘秀祥还用兼职挣来的钱资助3个孩子读书。
他资助的其中一个孩子后来选择辍学,改变了他的从业轨迹——毅然回到望谟县当一名老师。
刘秀祥引导学生们做一个有梦想、敢奋斗的有为青年
“我要劝更多孩子继续学业,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再反哺大山。”2012年,已经在山东工作的刘秀祥意识到,比没有钱读书更可怕的是没有梦想,他要用自己的故事去启发山里孩子,培育爱学习、有理想、懂感恩的新人。
“育新人”,第一步就是要有人可教——这对于刘秀祥来说有点尴尬。
他介绍,以前村里500多户、2000多人,与他同龄的人基本只读到小学、初中,都没走出村子,他们以及他们的父辈信奉的是“读书无用”论。多年后,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情况几乎没有改变。
于是,劝学成了刘秀祥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只是单纯去劝学没用。
他告诉记者,成绩好的学生都到外地学校上学去了,基本没留在本地。留在本地的学生,却因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不好感到自卑、迷茫,甚至又开始辍学。
“助学。”刘秀祥说,只有助学,才有可能扭转这个局面,这也是他2016年建立“刘秀祥工作室”的初衷。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进来,后来他把微信名都改成了“刘秀祥:助学走乡村”。
截至目前,“刘秀祥工作室”成功劝回学生1800多个,资助学生4200多个。坚持“读书无用”论的家长越来越少,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
刘秀祥在家访劝学
学生回到了教室,刘秀祥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有人可施教——必须唤醒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感,激发他们的责任心。
“以前,教师的觉醒与责任心不够。”刘秀祥分析说,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分数跟自己关系不大,二是花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事,自己收入没有增加。“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
为了增强教师的存在感,刘秀祥动起了“小心思”:
培训语文课代表,让学生在作文中点评老师的教学表现;通过国旗下的演讲、大课间阅读分享等,让学生点名道姓表扬老师;校园刊物上,校领导的考评文章基本上都会突出“某次调研中某某学生特别感谢某某老师”;校园广播里,学生会、志愿者会为老师生日点歌;校园新闻中心每月一次的工作小结视频里,总会有展现老师风采的镜头特写;校园展板的画面里,总会有老师们的背影,比如谁是第一个到教室的老师,谁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老师;《我的老班》主题演讲中,总会有学生讲述班主任的感人故事。
“一个1只能是1,7个1加在一起,那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改变。”刘秀祥说,现在老师的存在感已经被撬动,他们都是早上6点钟就到学校,晚上12点才离校,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解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上。
为什么要读书,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刘秀祥经常这样问自己。
“教育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在于20年、30年后,你的学生在哪里、在做什么。”他打了个比方,你成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了,20年后回到村里,看到村民生活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如果你的反应是无动于衷,那么这些年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如果第一时间就想拉他们一把,那么你的教育是成功的。
“离开这里,又想念这里、想帮助这里。这就是常说的感恩之心、反哺之心,是小志向,也是大梦想。”刘秀祥进一步解释说,这些年,他们摸索并实践了一套“八字诀”,即唤醒(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孝心(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立志(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志向)、反哺(回馈社会)。
实践证明,刘秀祥的这套办法是可行、有效的。2012年望谟县民族中学考上本科60人,2013年92人,2018年仅录取的本科人数高达848人。而在2018年才建校的望谟县实验高中,本科上线人数2018年只有60人,2022年即达到353人。
刘秀祥和学生们席地而坐,相互交流
“接下来,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名师(劳模)工作室的作用,做好四件事。”刘秀祥说,“要用公益性讲座,引来资助学生的资源,进一步唤醒老师和学生。通过教师研修培训,提升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用红色文化浸润课堂,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第四个仍然还是资助困难学生。”